當天氣進入到秋冬轉換之際,氣溫一下熱一下冷,最常聽到一聲💥”碰”💥,磁磚因為熱脹冷縮不是翹起就是爆開,也就是俗稱的”彭共”。

昂睦在這邊提醒大家若發現磁磚有裂縫時,可先敲敲看磁磚表面,若只有一兩塊隆起破裂,進行修復即可,千萬不要這片地板或是牆壁爆光光才後悔莫及🤦‍♀️🤦

一般來說家中地磚隆有四大原因:
1、地磚縫隙尺寸處理不當,磚與磚之間的縫隙太小,就容易引發磁磚層的拱起現象。
2、裝潢的時候,師傅鋪貼磁磚若整平方式偷工減料,也會造成磁磚翹起現象。
3、另外就是在貼地板磁磚時,最初鋪設的水泥地面的品質較差,磁磚的水泥與原來的地面結合度不佳,地磚隆起的問題也是很常見。
4、當氣溫變化劇烈變化時,最容易導致磁磚爆裂,無論任何品牌或是材質的磁磚都會受到熱脹冷縮影響,遇到太大的溫差變化,爆裂的情況時有耳聞。

昂睦提醒各位,若磁磚爆裂面積沒有很大的話,要趕緊找施工團隊敲破切開,否則底下的空氣產生推擠效應,一些不夠牢固的磁磚就會一直被擠壓出來,到時磁磚就像跳舞一樣🤸‍♀🤸,一塊塊隆起,到時修補會非常不容易喔。

要怎麼處理磁磚彭共?

昂睦處理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打掉重鋪,另一種則是局部修復,說明如下:

(一)地板磁磚打掉重鋪

當家裡遇到大面積的磁磚爆裂、隆起,也就是整個地面結構已經被破壞,如果單單只要局部修復,全部重新鋪設雖然會比較花時間、費用高一些

但是打掉重鋪,才能確保每一個地方都可以獲得較好的施工水準,這是一個比較安全的作法。

如果選擇全部打掉重做,這麼浩大的工程建議昂睦多年來的經驗豐富,可視家庭需求與我們討論是要改用木紋地板或是一樣鋪設磁磚。

(二)局部修復磁磚

若發現家中磁磚只有輕微裂縫時,可先觀察地板表面,如果只有三到四塊隆起破裂,那麼趕緊進行局部修復即可,否則等到整片澎共,再請地板修繕來處理,那絕對非常劃不來。

昂睦所提供的磁磚修補技術有五大特點👍:

尤其灌注修補工法與傳統泥作工法最大不同在於灌注修補工法不需要敲除磁磚,另外除了方便針頭注射,必須切開磁磚的切割聲外,幾乎沒有噪音跟灰塵

通常只要一兩天時間就能完工,民眾不必搬家拆裝潢,施作費用也最經濟實惠

而且灌注工法最大特點就是不會有水泥,所以施工的時候,不會讓家裡灰塵滿天飛舞,不需要二次清潔

我們的施作案例

局部施工

地板重鋪

臺灣氣候溫差大,有時也有地震,磁磚膨脹爆裂問題時有耳聞,所以平時要觀察磁磚是否有隆起或輕微裂縫的現象,建議就要及早處理與補強

當您有遇到這樣的問題,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或是臉書,拍照給昂睦專業施工團隊,讓我們搞定您家中磁磚爆裂的問題喔💪

連絡電話:03-667-0518

公司地址:300新竹市東區東大路二段8號

FJ1548RGRFG165VRGR

地磚使用的時間久了,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那麼地磚爆裂拱起的原因是什麼呢? 桃園瓷磚凸起收費

一、地磚爆裂拱起的原因是什麼呢

1、自爆,地磚鋪設的時間久了也會出現自曝,因為室內溫度變化導致瓷磚受到牆體的壓力,時間久了就會自爆。 苗栗壁磚隆起爆裂高低不平修復

2、熱脹冷縮,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夏季,不同材料的伸縮係數不一樣,牆體的主要材料為鋼筋混凝土,與它比起來瓷磚的伸縮性數要小很多,那麼當溫度變化時,瓷磚幾乎沒有變化,即溫度下降時牆體就會收縮,而瓷磚收縮的很慢,這就會使瓷磚被牆體擠爆。

3、粘合劑品質差,一般鋪貼瓷磚都會拿水泥砂漿為粘貼劑,將水泥與砂漿依照1比1的比例配比,假如配比不恰當,則無法達到需要的粘度,桃園瓷磚爆裂翻修推薦此外砂子的含土量太高或品質不達標,也會導致粘貼不牢固,從而出現瓷磚空鼓、脫落的情況。

二、瓷磚鋪貼的注意點是什麼呢 新竹地磚爆裂翻新推薦

1、選購瓷磚時要確保外層包裝上面的各種標識齊全,像是型號、顏色、尺寸等等。

2、同一平面施工的瓷磚型號與尺寸必須統一,否則就會影響到整體的美觀。 苗栗地磚爆裂工程

3、鋪貼瓷磚以前需確保牆面平整穩固,因此需對牆面做處理,像是找平、噴水、除雜等等。 苗栗地磚凸起翻新推薦

4、鋪貼的時候必須做好各個步驟的檢查與複查,假如是大面積的施工領域,需將它分成幾個小湯圓來檢驗,正常是每50平米當做一個檢查單位。

新竹新建瓷磚工程翻修推薦小編總結:以上就是地磚爆裂拱起的原因,從上述文章我們可以看出,導致它爆裂拱起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具體是哪一種?

只要依據自家的實際情況來判斷。我們在處理這種問題時,需依據它的緣由來選擇恰當的方法,這樣才能夠在達到修理目的的同時避免很多麻煩,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桃園瓷磚凸起爆裂翻修費用

2年換7份工作的人給你提個醒:這才是職場的真相  文/十三  朋友阿洋在和我吐槽了好幾個月后,終于在某一天跟領導說:“我不適合這份工作,申請離職。”  迄今為止,這是他近兩年輾轉到武漢、北京、上海、深圳四個城市后的第7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做了7天,第二份工作做了9天,第三份工作做了7個月,第四份工作做了4個月,第五份工作做了3個月,第六份工作做了1個月,第7份工作做了1個月。  現在正準備面試第八份工作。  01  網上有數據顯示,90后就業者中超過50%的應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沒有做滿一年,40%的人不能堅持6個月,能堅持三年以上的僅占11%左右。  不僅是90后頻繁換工作,身邊很多朋友,很少遇到在一個公司待了3年以上的。他們每一次的離職,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  工作沒意思,找不到目標  來深圳半年多,這已經是大鵬的第三份工作,平均下來2個月換一次。別人換工作是嫌工資太低、加班太狠,他是覺得太輕松,整天無所事事,覺得自己找不到人生的目標。  工作量大,加班時間長  阿雅剛從上一份公司離職,她和我講述了自己離職的原因:  入職說好的大小周,最后變得單休;每天讓我增粉、寫訂閱號、服務號、微博、品牌推廣文、產品拍攝、一周還要做2次以上活動,真當我是孫悟空,可以七十二變。  其他人一天上七八個小時的班,她要上17個小時,經常加班加到凌晨兩三點,周末也沒有休息時間。  公司不給漲薪  在上海工作的亞冰說:“生活壓力大,每次跟公司提出漲薪,總是能給出十多個理由拒絕,最終只能通過跳槽來漲薪了。”  與上司和同事相處不融洽  應屆生陳蕙說:“相比于薪資,我更看重工作中與領導和同事相處是否愉快。工作開心了,工資稍微差點也都好商量,工作環境不愉快,工資再高也不伺候。”  頻繁換工作會產生一系列的弊端:  最尷尬的莫過于面試的時候,HR問你為什么從上一份工作離職?你要絞盡腦汁想一個離職的合理理由,既不暴露自己的不足,又能讓新公司接受。  工作換的太多,你很難有存款;  你也永遠不知道你去的下一個位置是不是坑?  你的高頻換工作,企業會懷疑你的忠誠度,會慎重錄用。  ......  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換工作之前一定要好好考慮一下利弊得失,再做決定。不要每一次都是充滿激情入職新公司,最后又被現實摧殘的體無完膚。  02  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有一個情節令我印象深刻。安迪被米蘭達羞辱了一番,跑到一位老前輩面前哭訴。老前輩冷冰冰地說:  “好啊,那你可以走啊。你以為你盡了全力在工作,其實你不過是在應付,而不是在努力。如此多的人在為這個事業拼命,你卻對它毫不關心,反而希望你的老板親吻你的額頭再賞你一顆五角星。”  堆積如山的任務、高額度的加班、上司的刁難與責備,在工作中這些問題都是普遍存在的,你遇到的難處,很多人都遇到,為什么別人能走出來、走下去,你不能?  如果你實在要走的話,真的沒有人會留你。你走了,馬上會有一大波人涌上來替補你。  《暗金丑島君》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有面對問題的勇氣,渡過這個困境的話,應該就能一點點地解決問題。  世上許多事情,只要甘心,吃了多少苦頭都不會受到傷害,它們反而成為了一種可貴的印記和生命的痕跡,成了生命中不可少的經歷與磨練。  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成功。  03  最近看到美國華裔數學家王章程的故事。  22歲大學畢業那年,他的很多同學都去了大財團、大公司,只有他一頭扎進了私人研究所,一干就是十年。  10年里,當他的同學月薪數十萬、數百萬的時候,他卻買不起房子;當他的同學開著豪車,住著大房子、帶著嬌妻的時候,他連女友都沒有。在外人看來,他的生活一團糟,可他從來沒有羨慕別人的生活,默默無聞地做著科學研究。  35歲時,他攻克了世界上兩項頂尖級數學難題,從此成果迭現,美國十幾家大學先后聘請他前去任教。多少年過去,在世界數學界,他被稱為數學之王。  也沒有誰的成功是無緣無故得來的,天上不會掉餡餅,就算有,你也要有接住免費餡餅的本事。  你頻繁的換工作,總是嫌棄這不好、那不好,可你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什么樣的工作才是完美的,才是你喜歡的?  實際上,沒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迫使我們經常跳槽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我們那顆不安分的心。  美劇《靈書妙探》里有這么一句經典臺詞:總有一天,你回過頭來看看,就會發現,你的每個經歷,每次錯誤,每次失敗,都幫助你走向了你應該成的那個人。  不是工作不好,而是你不能靜下心來。只要你有過硬的本事,生活中所有的不幸與壓力,都是在督促你成長,是金子總會發光,總有一天你會散發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04  作家格拉德威爾的“一萬小時定律”是這樣說的: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個小時。如果每天工作8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你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  生活好比一鍋菠菜湯,你得熬;生活好比一鍋豆腐湯,你還得熬。就如馮侖說的: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好的工作是熬出來的,成功更是。  當然,這里所說的“熬”,并不是盲目的堅持,不是讓你選擇安逸,更不是讓你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大學畢業3年,換了4份工作,一直在私企間跳來跳去的劉莎說:“找工作,我更看重工作環境和成長空間”,她很清楚自己在工作中想得到什么。  如今,劉莎已經在第4份工作的崗位上了,談起多次的跳槽經歷,她說:“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或許是最大的意義。”  對于那些頻繁換工作的人,只要能明確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能讓自己得到成長、讓自己離夢想更近一步,跳槽也無所謂對錯。  李強考慮再三之后,還是向領導提交了辭職申請。對于剛剛過了3個月試用期正式轉正的他來說,這并不是個輕易的決定。然而,對于一年內換了4份工作的他來說,跳槽,似乎已經成為常事。  每一次跳槽,他的薪水都上漲了不少,但在他看來,這并非最重要的。別人跳槽可能只是為了換一份工作,進而實現職位的上升、工資的增加;他跳槽是為了離夢想更近,實現自己的創業夢。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里,總會在那里。  不管我們如何折騰,也不管我們通過何種方式,堅定一個目標,努力奮斗下去,只要能到達屬于自己的那片森林,就是成功,就是勝利。  05  笛安說:當一個念頭在你腦子里已經盤旋過無數回的時候,你就是再抵抗它你也最終還是會付諸行動的。  只要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和對未來的期許,不妥協,不認輸,哪怕前方道路異常艱難崎嶇,哪怕前方一片迷惑,你都會去拼搏,只要你去拼搏,就有可能會成功。  沒有完美的工作,只有糟糕的自己,千萬不要在該奮斗的年紀選擇安逸。  因為,掉進水里不會被淹死,一直待在水里,才會被淹死。 職場法則:你不是輸在能力上,而是輸在太老實 職場上的“打工者心態”,正在悄悄毀掉你 職場貴人不是你遇不到,而是你抓不住分頁:123

一個協和醫學博士自白:我為什么沒當醫生  文/高鵬shiowey  17歲那年,出于對某種生活的模糊憧憬,我報考了中國最好的醫學院。直到交志愿表的前一個月,我還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醫學生。就在這時,朋友向我說起她看過的一個紀錄片,說的是協和醫院婦產科名醫林巧稚,說她如何醫術高超,做人一品,說那灰磚綠瓦的醫學院如何著名,如何培養一流的醫學生。幾句話勾勒的圖畫,在一剎那擊中了我的某根神經。因為17歲的我,一直希望自己能走一條不同于別人的路。我一邊覺得這8年醫學生活會充滿艱辛,一邊又覺得它將不同尋常、不落俗套。  同級的30個新同學見面后,便開始交換理想,大部分女生都是受了林巧稚的鼓舞進了協和醫院,并立志要做當代名醫。只是很快,這些輝煌與欣喜便被稀釋,接下來是真實生活一波接一波的長久考驗:我們宣誓過希波克拉底誓言,硬著頭皮解剖了半年的尸體,早上睡眼朦朧地給全病區的病人扎針抽血,搶著給闌尾炎病人做手術,每晚自習到深夜12點以后。直至最終,我們把幾年學過的內外婦兒幾本大厚書摞在一起,把自己困在教室里一個月,昏天黑地。然后熬過了冗長的畢業考試。  我數了一下,除了選修課之外,8年下來大大小小總共考了59科。而在這8年中,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說醫學本身是門并不完美的科學,那么從事醫學的醫生,就是選擇了一份背著人道主義重擔、過程卻冷暖自知的職業。這份職業,承擔著來自病人類似上帝的期待,卻脫不了一個凡人的身份,脫不了身邊需要面對的瑣碎現實。  8年后我畢業,沒有做醫生。畢業那天,我穿著博士服,導師則打著印有YALE(耶魯大學)字樣的領帶。我們合影,然后說再見。早年畢業于教會學校的導師看著我,忍不住說:“你不做醫生,很可惜”。  那段時間,媽媽經常在電話里說上樓很吃力,這表明她的風濕性心臟病加重了。我讓她來北京復查,如果可能就做次介入性的球囊擴張術,強度也不大,還能解決點問題。靠著在醫院積累的關系,我事先進行了周密的安排。但就在治療前,一項必須的檢查除了發現重度二尖瓣狹窄外,還發現她的瓣膜有血栓。醫生說這種情況肯定不能做球囊擴張了,如果要做,必須是開胸手術。在拿到檢查單的那一刻,我的眼淚忍不住落了下來。  對當時月生活補貼僅200多元的我來說,5萬元的手術費,是個龐大的數字,去哪兒籌這筆巨款呢?那晚,按照實驗計劃,我必須去豐臺區大紅門屠宰場取10只豬眼睛回來做實驗。與外面漸歸寂靜的世界不同的是,屠宰場上班的時間是午夜。我先在漆黑的夜里等了一個小時。待工人上班后,我穿過血流成河的地面,聽著豬臨死前凄慘的哀鳴,看著工人麻利地用刀剜出5頭豬的眼睛。我飛快地付了50元錢,逃離了現場。  我拎著盛著豬眼睛的冰盒回到了昏暗的實驗室,強忍著瞌睡,在地下實驗室一直忙到天亮。等我回去時,媽媽還在等我。她態度堅定地告訴我:“我想好了,暫時不做手術。”作為一個醫學生,我沒能說服媽媽。當然媽媽和我都明白:即使媽媽被我說服了,我也付不起這筆巨額手術費。  這一夜對我來說,刻骨銘心。  第二天中午吃飯時,導師對我說:“聽說科里名額緊張,今年的已經用掉了。現在有些事很亂。不過沒事,你看這樣行不行?我的科研經費賬戶里還有差不多3萬美金,我可以去跟院長說,要求你留在眼科,我用科研經費付你工資,帶你看門診。這樣,以后咱們爺兒倆每周可以抽兩個半天去圖書館,一起討論問題,把我會的全教給你。我相信你會是個很有前途的醫生。”他描述的生活讓我有一刻的向往和動心,但很快就被現實淹沒了。  我不敢看老人的眼睛,真不知道怎樣告訴他。就在昨天,我已打定主意,離開醫院去美國做科研。我最終還是咬咬牙告訴導師:“我不打算做醫生了。”  “多可惜,為什么?”老人很驚訝。  為什么不做醫生?有的理由我無法跟老人說。他一生思想那么單純,心態那么樂觀。他能懂得身處在我們這個年代,一個平凡醫生精神和物質分裂的矛盾嗎?他會認為現在醫學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技術和知識,還有其他問題因為過于宏大過于龐雜而無法解決嗎?他能接受張孝騫、林巧稚時代已經像一個純真的童話年代一去不返了嗎?他能告訴我一個有宿命感、同時又追求豐富性、多樣化的年輕醫學生,怎么在以醫學為職業的一生中得到內心的幸福和平靜嗎?  8年前,我因為林巧稚、琉璃瓦、救死扶傷選擇了學醫。8年中,我也曾品嘗過學醫的幸福,也像我的同學一樣,為學習醫學知識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但是這幸福這艱辛,最終在渺小個人、龐大社會、迅變時代、科學進展的雜燴湯里被漸漸稀釋。  鮮為人知的隱痛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一位在急診輪轉的同學問大家:“一個車禍外傷大出血的病人被送到急診,沒有擔保人,沒人交住院押金。經濟情況不明,給不給他治?”如果按照上學時我們所受的救死扶傷的教育,當然無需思量,馬上搶救。但按照現實醫院的教育結果,首要的問題則是醫療費由誰來付?假使當班醫生被油然而生的責任感驅使,不問費用便救死扶傷,最后極有可能挨醫院訓斥。  此外,假使這個病人因沒錢而取不到藥,單單指責這個醫生不救人就有點冤枉。眾所周知,現代醫院分工嚴格,醫生只是大體系中的一個小分子,他不能指揮整個醫院,甚至連藥房他都使喚不了。與以往在家看病抓藥的老中醫的權限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報紙的社會新聞版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道:病人性命攸關,醫生見死不救。仿佛醫生個個都是勢利眼,只給富人治病,不給窮人看病。  在看病這件事上,我們往往簡化為醫生和病人兩個人之間的事,而忘記了醫患身處的醫療環境。我們能看見的只是醫生,醫生是代表醫療露臉和我們面對面的那個人。但不應將患者對醫學、醫療、保險體系的不滿和怨憤,統統轉嫁到醫生身上。  有一項調查其中問道:“你是否在臨床工作中遇到過醫患糾紛”?在被調查的200多位醫生中,大多回答是“太多了”、“我剛剛還碰上一起”、“我的同事前兩天被打了”。基本上被調查的每位醫生都遇到過醫患糾紛。輕則挨譴責怒罵,彼此不歡而散;重則患者告上法院,甚至醫生遭受暴力。當被問到你最怕什么時,被調查的醫生幾乎眾口一詞:“醫療糾紛”。  在越來越多人們的印象中,醫生的形象從未像今天這樣歧義橫生。但很少有人確切知道醫生這個職業的辛勞與風險。有項調查得出結論:“如今醫生已經成了世界上最不健康的人群。他們死得比大部分人都要早,比其他人更容易自殺,更容易患上心臟病和胃潰瘍,比其他人群更需要有心理咨詢,比他們的同時代人更容易酗酒和吸毒。他們的婚姻持續時間不長,他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步履維艱,不堪重負。”  當醫生成為病人  有一位美國的老教授,行醫50年,到晚年時得知自己得了喉癌。他成了病人。他從“站在病床邊”,一下子變成“躺在病床上”。重新審視著眼前的醫學、醫院和醫生,頃刻之間他獲得了不同的意義——屬于病人的意義。他回憶自己曾經作為醫生高高在上、習慣發號施令,但自己成為癌癥病人后,遭遇和心情與其他病人如出一轍:他不敢面對疾病的真相,他被護士嘲笑“脖子短”,醫護人員無視他的尊嚴,他眼前的商業醫療環境一味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他自己開始意識到,其實“這些問題當然是在我生病以前就已經存在的,可是直到自己成為病人以后,再度回來工作時,視野才被打開”。一個醫生什么時候才能真切體會到病人所面臨的問題,也許只有等他成為病人的那一天起才能覺悟。  這位老教授如此對比角色轉換后的感受:做醫生時,他習慣做命關病人生死的決定,習慣擁有權力。可當他是病人時,這些權力消失得無影無蹤。成為病人后,盡管他也認識幾個熟人,但他也只能像所有病人一樣,做一件事—等待,等待,再等待。他時時會碰上等了一個小時但看病只花了5分鐘的情形。處在“病人”角色的他,終于意識到,醫生的一點點同情心對病人是多么意味深遠。這位德高望重的醫生成為病人后,還經歷了兩次被醫生“誤診”的倒霉經歷。他本可以控告誤診的醫生,但回想從醫這么多年,從沒被病人告過,可他自己肯定也犯過類似錯誤。  正如他所言:眼前每次痛苦的經歷,都能讓我設身處地地想起當年自己行醫時的情形,我更愿意把這些經歷告訴自己和年輕的醫生,成為他們日后行醫的教材。他在《親嘗我自己的藥方》一書的序言中說:“如果我能從頭來過的話,我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醫,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給人這種重新來過的機會。我能做的,就是告訴你,在我身上發生了什么事,希望你我都能從中得到教訓。”  關于患:誰是你需要的好醫生  是不是態度和藹的醫生,就是我們需要的好醫生?是不是名聲遠揚的醫生,就是我們需要的好醫生?  我曾見過這樣三位醫生。  一位是待人和善的女醫生,她對病人總是輕聲細語,關懷同情。在與她交往的過程中,病人肯定能滿足人情味的強烈要求。但是這位醫生直到50歲,依舊是副教授。同事評價說她臨床邏輯不太清楚,也很少更新知識,更沒有能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  一位是當到副教授后,中途出國讀了個藥理學博士學位,在美國有了自己的實驗室,發表了不少科研文章。然后有一天,他回國發展,繼續回到臨床。因為他的科研優勢,很快在醫院就獲得了教授職稱,還當上了科室主任。但是在真正手術的時候,他的技能其實已經不如一位天天泡在臨床的主治醫生了。可是,這樣的內情,一個普通病人在門診是無法知曉、也無法判斷的。  還有一位是做心導管非常出色的醫生,但是他的職業生涯有一個致命的薄弱環節,就是學位是本科。這個文憑上的缺陷直接影響了他的晉升,影響了他蒞席各種學會獲得光鮮頭銜的可能。在一個不知情的病人眼里,根本了解不到他真正的臨床技術,也就是病人最關心的醫術。  那么,我們怎么給自己選一個好醫生呢?在現在的醫生評價體系中,一位資深的醫生,其學術成就,或行政頭銜,都會給這位醫生帶來更多的名氣。但對具體的病人來說,更重要的其實是,人情味和醫術。如果實在不能兼備,那應該是醫術對病人更為重要。  一個朋友患了子宮肌瘤,需要做手術,本來覺得腹腔鏡就能解決,問我去看誰。我給了她兩位專家的名字。結果她看完告訴我,一位專家告訴她,因為肌瘤的位置長得比較棘手,周圍有血管和尿管,所以腹腔鏡未必能解決,恐怕需要開腹。我問了問同行大夫,結果這位大夫一聽就明白了,說因為這個醫生的手術風格就是過分細心,所以有人可能用兩小時做手術,她可能用三小時。有人可能不覺得危險的位置,她可能會覺得風險很大。  我立即把這番話告訴了朋友,她驚叫:這里面學問太多了!我問她:“你是愿意肚子上開三個洞做腹腔鏡呢?還是愿意冒著開腹的風險?”既然就做這一次手術,就要想辦法盡可能去找個最適合你病情的好醫生。  那么,中國醫生的醫術究竟如何呢?一位國內免疫內科的教授對我直言:“不要以為美國的風濕免疫學有多強,他們只不過掌握了科研話語權,有基金去搞基礎研究,實驗室結果出得比我們多。要是論臨床經驗,我感覺他們還真不如我們,還是中國的某些醫生更厲害。我一上午的門診,能接觸到好幾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我們病人多,病種多。但是在美國,如果一個病房里收進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人,幾乎全內科的實習醫、住院醫生、教授都會跑來看。”  現代聰明病人  我的一位朋友住進婦產科腫瘤病房,她進去的時候手里捧的是《別讓醫生殺了你》。她的這種行為,有力地挑戰著醫生的權威性。這樣的病人,醫生管她們叫做“刺兒頭”病人。比如,我那在婦產科的大學同學就直言不諱地說:我喜歡從農村來的病人,老老實實,一句不問,而那些城市里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女知識分子,事兒事兒的,問題有一籮筐,看了就頭皮發麻,不知道哪天就會找你麻煩。  手捧《別讓醫生殺了你》的這位朋友,繼續按照她自己內心的目標和愿望行事。因為在她看來,她的最終目標是——爭取最好的醫療,為自己的健康打算。為什么看《別讓醫生殺了你》?她的解釋是:這是我第一次住院,我總得了解一下醫療這一行的真實情況,從各個方面,好的壞的都要看一看,然后,我才知道怎么防患于未然。  自然,面對醫生,她的問題也有一籮筐。比如,醫生給她選擇治療方案時,她會問這位醫生為什么建議先手術后化療,問那位醫生為什么又建議先化療后手術。結果她發現這兩種治療方案的療效并沒有顯著的差異,只不過是這兩位醫生不同的治療哲學、不同的治療習慣而已。  據她回憶,幾乎每天查房時,醫生走到她的床前,她都帶著笑容,準備了起碼兩三個問題準備提問。不僅如此,她還找來了醫學院的婦產科學課本,來來回回讀了好幾遍。她詳細地了解了她所患疾病的治療歷史、演變以及目前國際的最新進展。其中有些趣聞和故事,我從來沒聽過。  在給她靜脈插管以便打化療藥時,疼痛曾讓她大呼小叫,但這樣的結果是——病房里找來了最有經驗的老護士給她插管。老護士使出絕招,輕飄飄地就插進去了。最后她出院時,她問管病房的老教授:我現在對這種病的了解是不是已經相當于一個起碼醫專學生的水平?老教授不得不佩服地點頭說:你的水平豈止醫專,有些本科的學生可能都不如你鉆研得深。  這樣的一個“刺兒頭”病人,在治病的過程中,一直在強勢但友好地爭取最好的醫療,力圖和醫生保持平等,力圖把自己放在能和醫生對話的位置。最后,她贏得了醫生的注意力,帶著健康滿意回家。不僅如此,她甚至還和其中的一兩個醫生交上了朋友。以至她復查時,只要往門診一站,醫生就會回過頭來像老朋友似地跟她打招呼,問長問短。  醫生和患者永遠是勢不兩立的敵對方嗎?兩個凡人之間的溝通,最柔軟之處在于——坦率和真誠。做一個能吸引醫生注意力但又不讓他反感的病人,需要一定的公關技巧。這聽起來有些悲哀,有些悲壯,但也算是當前,我們在冷靜面對現實時的一條解決之道。這眼下的現實是什么呢?醫生在上學時沒有學過溝通技巧,工作后也沒有競爭環境、沒有職業訓練要求他必須注意溝通技巧。而醫患關系正走向對立的方向,越來越多的醫生和病人開始防范,而不是對話。  當病人成為醫生  美國一位女病人的經歷發人深思:她一生兼著雙重身份:全職病人,同時也是全職醫生。她患了一種罕見的先天免疫缺陷綜合癥,曾多次因感染住院。她得過名目繁多的感染疾病,做過許多次骨髓活檢,并且醫生還一次又一次警告她,你隨時可能得上淋巴瘤或其他癌癥。她躺在病床上如此痛苦,曾苦苦哀求一死了之。后來,她決定去學醫。原因只是因為一個生病的人想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病,以更好地了解那副身體,重獲對身體的掌握權。  還有一個原因,是她每個月都必須靜脈注射抗體和干擾素,單單這筆費用對她來說,就是巨大的天文數字,而當醫生能減少這筆開支。兩個原因放在一起展現的是,對一個面對疾病的人,精神和物質層面的雙重需求。如果別人都幫不了,那就自己動手干吧!當個醫生,也解決了醫療費。后來成了醫生的她這樣寫道:  “我遇到的病人塑造了我日后成為什么樣的醫生。我從里到外了解這個行當。我不僅知道身體出了什么毛病,還知道對有毛病的身體背后的那個人意味著什么。  ”不管怎么說,如果你病了,你最后想聽的才是醫生他自己的問題。  “我能把我自己的病人經歷反過來用,我對待病人就像我自己怎么要求醫生對待我那樣。這種經歷,更有助于我和病人的交流。”  這位先天免疫缺陷的女醫生,以獨特的方式,理解著貫穿生命中的疾病、恐懼和無常。她告訴大家的是:世界沒我們想像得那么糟。  不管是醫生還是病人,感恩每句親切的話語,每次仔細的檢查。要知道“控制疾病不是件容易事”。還有,“疾病普遍存在,并最終獲勝。我們會失敗這是當然的事情,死亡最后獲勝。當我還是醫學生的時候,就知道我選擇從事的職業是一個注定——美麗的、榮耀的失敗。”  現代醫學困境:好醫生和“牛”醫生  一位朋友的乳腺上長了個腫塊。大半年前,她去看的是一位70多歲的乳腺外科專家。有天,我接到這位朋友的電話,語氣焦急,她說剛去做了個B超,單子上寫著:乳腺腫塊邊緣不清,血流豐富,懷疑是惡性腫瘤。朋友心情極其低落。  轉天,她拿著B超結果再去看這位老專家。老專家仍堅持說:“目前很難說是惡性,相信我這雙手,再去找個高手做B超吧。”朋友找到了B超高手又做了一回,第二份B超結果居然是:邊緣欠清,血流不豐富,乳腺增生,建議隨診。兩份結果截然相反,她哭笑不得,手足無措,不知信誰。  在這兩份結果的折磨下,朋友似乎成了一個執著討說法的“秋菊”,又馬不停蹄地去看了北京其他醫院的許多醫生。無一例外地,這些醫生的建議都是:切出來看,病理結果一出來什么都清楚了。她又轉過來問我這個醫學生的建議,我說出來的話和那些醫生如出一轍。她再去問老專家,老專家卻仍說:不要隨便動手術,相信我這雙手吧。  她又去做了份鉬靶檢查,結果也是提示乳腺增生。再拿著結果去看老專家門診的那一天,前面還有幾位病人,她坐在走廊里等。這時,一位中年婦女突然闖進了老專家的診室,沖上前去,對著老專家一陣拳頭落下。70多歲的老專家被打得頭發零亂,表情痛苦。***把老專家和女病人帶走時,身材高大的他,看見人群里的我朋友,正了正色,說:“改天來看吧,不要掛號,直接來吧。”  動手打人的這位女病人,5年前曾看過老專家,當時因為乳腺癌病情已到晚期,老專家動員病人做全乳切除,否則復發的可能很大。這位女病人切了乳房,倒是再也沒復發。但她的生活卻因這場病和這次手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下了崗,離了婚,經濟窘迫,生活無著。這位女病人把眼前自己悲慘的生活,都歸咎于5年前老專家建議她做手術造成的。所以,5年后,她來到門診用自己的方式發泄著對老專家的怨恨。  我朋友問我,為什么別的醫生都建議她把腫塊切了,看病理結果?為什么老專家冒著可能被病人動粗的危險,建議她不要輕易動手術,請她相信自己的那雙手?  當法律介入了醫生和病人的關系之后,當我們的生活里充滿了對醫生的抱怨、戒備甚至敵視后,醫生從病人那里也越來越得不到人情味的回報。他們在給病人做決定時,漸漸學會了保護自己,給一個四平八穩的決定,給病人一個清晰、明確、可衡量的結果。朋友咨詢的那些建議她手術的醫生,出于對腫塊性質的不可知,所以建議她一切了之,病理結果出來后,便真相大白。這樣的醫生,在法制社會里算是好醫生。他們四平八穩,看所有的乳腺腫塊,在良性和惡性定不了性時,都會勸病人切了算了,自己也摘得干干凈凈。  但老專家希望盡量少地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不想讓病人無端地多挨一刀。“乳房對女人有很重要的象征意義。一個被刀割過的乳房,終歸是不完整的乳房。”他不惜冒著可能被埋怨、被誤解的危險,告訴病人在他看來認為最合適的選擇。“請相信我這雙手吧。”這樣的話,不知道在現在,還會有幾個醫生能說出來,也不知道那些懷著戒備、提防之心而來的病人,有幾個愿意相信這位一腔真誠的醫生?會不會日后腫塊真成了惡性,反過來把醫生告上了法庭?  “你說,他圖什么呀?”我朋友這么問我。  我說,這可能是一個現代好醫生和一個瀕臨絕種的“牛”醫生的區別吧。就像裘法祖那樣的外科巨匠,反而不一味推崇“手術刀至上”主義,而是主張“能夠不開刀的就不需要開刀,能夠有小的開刀的,能夠解決問題的就開小刀,如果必須要開大刀的人,要開得徹底,要開得好”。  只剩下治病,不再是治人  如果你面前有兩個醫生,一個醫術高超但待人冷漠,一個醫術平庸但待人和善,你會選哪個?朋友小何說,如果只能選一個,她會選擇后者,醫生首先要有人情味。小何的一次看病經歷,發生在被老板惡整的那幾個月。成為“辦公室政治”犧牲品的她,郁悶至極,經常感到胸口悶、呼吸困難、心跳快、手腳麻。她脖子看上去也有點腫,以為是甲亢,去醫院看了好幾個科,醫生都是給她了化驗單,然后看了化驗結果說——沒事,回家待著吧。  “最后看了個內分泌科的小醫生,她看了化驗單之后,可能看我挺順眼,也可能碰巧那天她不太忙,她就問我最近有沒有經受過什么打擊或者不順利。我看她那么面善,就聊起了被老板惡整了好幾個月的前前后后。結果,聊完了,感覺好多了。后來她告訴我這叫過度換氣綜合征。我用她教的方法,不舒服時對著一個塑料袋呼氣吸氣,感覺好多了。”  但醫學的發展,可能是以喪失溫情為代價的。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的喬治·薩頓,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斷言:“科學的進步,已經使大多數的科學家越來越遠地偏離了他們的天堂,而去研究更專門和更帶有技術性的問題,研究的深度的日益增加而其范圍卻日益縮小。從廣泛的意義來說,相當多的科學家已經不再是科學家了,而成了技術專家和工程師,或者成了行政官員、操作工,以及精明能干、善于賺錢的人。”  這段話同樣適用于現代醫學。醫學,原本是一門時時需要以人為本的科學,而現在,它越來越顯示出專業主義的冷酷秉性。  小何因時常發作的腰疼,決定再次去醫院看病。她問我意見時,我說如果你能做到不厭其煩的話,那就去吧,但在當天肯定得不到醫生的結論。她做好了不厭其煩的心理準備去了醫院,先是醫院的導醫臺把她分到了婦科。她掛了一女副教授的號。醫生給她開了一堆檢查:血常規、血生化、宮頸刮片、B超……許多檢查她連名字都叫不全,也不知道作何用途。醫生說等這些檢查結果出來后再來。一周后,等所有結果出來后,醫生說:婦科沒事,去腎內科看看。她去了腎內科,又是一堆檢查,一周后,結果正常。醫生冷冰冰地說:我這里沒事,去骨科看看。小何問我:“這些學醫的人就這么給病人一個說法的?好像我在他們眼里只剩下解剖結構,還按器官系統劃分。”  除了簡單歸罪于醫德醫風下滑之外,其實,導致醫患之間像今天這樣難以收拾的尷尬局面,并不能完全責怪作為個體的醫生。他們每個人其實都面臨著兩個難題:一邊是患者一如既往對醫生人情味的要求,一邊則是現代醫學分工日益細化的現實。難怪有智者悲嘆:“技術專家如此深地沉浸在他的問題中,以至于世界上其他的事情在他眼里已不復存在,而且他的人情味也可能枯萎消亡。”因為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使原先幾千年來一個醫生面對一個病人的對話氛圍,已在短短幾十年內,猛然切換成了“一個醫生面對一個器官”,甚至“幾個或是十幾個醫生面對一個病人”。我們進了醫院,就像變成了一架盛著出錯零件的機器。我們上流水線,醫生看他負責的那部分零件,而對于醫生來說,這零件不管來自誰,都是一個樣,他只管維修,就像汽車維修站的工人一樣。  而在100年前,還是一個醫生只面對一個病人的情形。那時的醫學,沒有那么多精確定量的檢查儀器和指標,主要靠經驗、感覺,在醫生和病人直接接觸的過程中完成。“人情味”成了那時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重要調料。  今天,醫生的情感因為失去往日的專注性而日趨冷淡。現代醫學似乎在人文層面上,進入了一個沒有轉角可言的尷尬境地。(www.lz13.cn)而在醫學“科學主義”漸漸成為大家的信仰時,接近平民的溫情,可能恰恰是醫治人們對醫學冷漠偏見的良藥。  我的母校,曾是20世紀初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的醫學院。它在中國最初的起源,曾和醫學傳教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時,“醫學傳教士”面對的病人包括身體和靈魂。  上學時,老師曾給我們講過這樣一段歷史:學校的第一任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John·B·Grant),率先賦予了冰冷的“白大褂”以溫情。他的解決之道是在北京城內成立了“社會服務部”,提倡醫生、護士走出醫院,走進胡同,拉近和市民的關系。蘭安生教授還邀請“國際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到協和醫院講課。晏陽初諄諄告誡協和未來的醫生:“你們需要一個科學家的頭腦和一顆傳教士的心靈。”  當時還是學生的陳志潛也在聽眾席中,甚受觸動。日后,他脫下“白大褂”,換上“灰長衫”,博士下鄉,來到中國農村。這位“中國公共衛生之父”,自己當醫生,妻子當護士。他立志賦予醫學以更多的溫情,在醫患之間,尋找更廣層面的解決之道。 一個公務員考試資深落榜者的自白 一個中國高中畢業生的自白 高三勵志故事:一個高考落榜女生的自白分頁:123

哈佛大學推薦20個快樂的習慣  1. Be grateful.  要學會感恩。  Slow down, look around you,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little details in your life – the delicate purple flower on the sidewalk, the beautiful sunset, the hot shower that washes away your long day, and the smile in your partner’s eyes…  讓自己變慢腳步,看看你的四周,關注生活中的細微之處:人行道上淡紫色的花,美麗的日落,洗去你一天疲憊的淋浴,伴侶眼中的笑容。  When you have a grateful heart that is appreciative of life’s beautify, wonder and blessings, you’re automatically filled with happiness.  當你的感恩之心能夠欣賞生活的美,思考和祝福,你自然就充滿了幸福感。  2. Choose your friends wisely.  明智的選擇自己的朋友。  According to Harvard, the most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individual happiness are human relationships. So if you want to be happy, choose to be around people who are optimistic, who appreciate you as you are, and who can make your life richer, bigger, more fun, and more meaningful.  根據哈佛,影響個人幸福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人際關系。所以如果你想變得開心的話,要選擇和樂觀的朋友在一起,他們能欣賞你真實的自己,讓你的生活變得更豐富,快樂,有意義。  3. Cultivate compassion.  培養同情心。  When we try to step into other people’s shoes and understand a situation from another’s perspective, we’re more likely to handle the situation with compassion, obje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There will be less conflicts and more happiness.  當我們代替別人,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我們更能用同情心,客觀和有效的處理問題。生活中就會少一些沖突,多一點快樂。  4. Keep learning.  不斷學習。  Learning keeps us young and dreams keep us alive. When we engage our brains and put them toward productive uses, we’re less likely to dwell on unhappy thoughts and much more likely to feel happy and fulfilled.  學習讓我們保持年輕,夢想讓我們充滿活力。我們運用大腦,進行運作的時候,我們就不大會想不開心心的事情,我們會變得更開心和滿足。  5. Become a problem solver.  學會解決問題。  Happy people are problem solvers. When they encounter a challenge in life, they don’t beat themselves up and fall into a depressive state. Instead, they face up to the challenge and channel their energies toward finding creative a solution. By becoming a problem solver, you’ll build up your self-confidence and your ability to accomplish whatever it is you set your mind to – and whatever challenges life throws your way.  開心的人是會解決問題的人。在生活中遇到挑戰的時候,他們不會自虐,然后變得很消沉。他們會直面挑戰,調動全身力量尋找解決辦法。通過變成一個解決問題的人,你會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下決心要的事情和直面挑戰的能力。  6. Do what you love.  做你想做的事情。  Since we spend over one-third of our adult life working, loving what we do has a huge impact on our overall happiness. If this is not possible at the moment, then try to find enjoyment and meaning in your current work, or cultivate a hobby that involves doing something you love.  既然我們成人生活的三分之一時間都在工作,那么做我們想做的事對我們的整體辛福感就有很大的影響。如果現在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那就試著在你現在的工作中尋找快樂和意義,或者培養一個你喜愛的興趣。  7. Live in the present.  活在當下。  When you feel depressed, you’re living in the past. When you feel worried or anxious, you’re living in the future. But when you feel content, happy and peaceful, you’re living in the present.  你感到沮喪,是因為你活在過去。你會感到擔憂和焦慮,是因為你活在未來。但是當你感到滿足,開心和平和時,你才是活在當下。  8. Laugh often.  要經常笑。  Laughter is the most powerful anecdote to anger or depression.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simple act of curving the corners of your mouth can increase your feeling of happiness. So don’t take life too seriously. Try to find humor and laughter in life’s everyday struggles.  笑是對抗生氣或沮喪最有力的的東西。研究表明簡單的嘴巴上揚也可以增加你的幸福感。不要把生活看的太嚴肅。要學會在每日的奮斗中尋找幽默感和笑聲。  9. Practice forgiveness.  學會原諒。  Resentment and anger are forms of self-punishment. When you forgive, you’re actually practicing kindness to yourself. And most importantly, learn to forgive yourself. Everyone makes mistakes. It’s through our mistakes that we learn and grow to become a bigger and better person.  憎恨和生氣是對自我的懲罰。當你釋懷的時候,事實上你是在對自己施以善意。最重要的是,學會原諒自己。每個人都犯錯。只有通過我們的錯誤,我們才慢慢學會如何成為一個更強大,更好的人。  10. Say thanks often.  要經常說謝謝。  Always be appreciative of the blessings in your life. And it’s equally important to express your appreciation to those who’ve made your life better in some way, big or small.  對生活中的祝福要學會欣賞。向那些讓你生活變好的人,無論或大或小,表達出你的欣賞之情也同樣重要。  11. Create deeper connections.  學會深交。  Our happiness multiplies when we connect and bond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on a deeper level. And being fully present and listening ar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s to strengthening that bond and bringing happiness to ourselves, and to others.  我們的幸福感會在和另一個人的深交中不斷猛增。專注聆聽是加強這種關系紐帶和把幸福感帶給自己和別人的兩個最重要的方面。  12. Keep your agreement.  守承諾。  Our self-esteem is built on the agreements we’ve made with ourselves. And high self-esteem has a direct correlation to happiness. So keep your agreements with others and with yourself.  我們的自尊是建立在我們對自己守承諾的情況下。高度的自尊和幸福感有直接關聯。所以要對自己和別人遵守承諾。  13. Meditate.  冥想。  According to Harvard, people who take 8 session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are, on average, 20% happier than a control group. Such training can lead to structural brain changes including increased grey-matter density in the hippocampus, known to be important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in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self-awareness, compassion and introspection.  根據哈佛,平均上,上過8次冥想訓練的人要比控制狂多開心20%。這樣的訓練可以導致大腦結構變化,包括海馬體黑色物質的密度,其對學習和記憶很重要,在結構上和自我意識,同情心和反省。  14. Focus on what you’re doing.  關注你在做的事情。  When you put your mind, heart and soul into what you’re doing, you’re creating a happiness state – called the “flow.” When you’re living in the flow, you’re less likely to care about what others may think of you, and less bothered by things that are not that important. The result? More happiness, of course!  當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時候,你就會處于一個開心的狀態。當我們處于這種狀態,你就不大會關心別人對你怎么看,不大會被不大重要的事情干擾。結果呢?更幸福,當然啦!  15. Be optimistic.  要樂觀。  For happy people, the glass is always half-full. If your tendency is to imagine the very worst-case scenario every time you face a challenge, then train yourself to reverse that tendency. Ask yourself what good can come out of the situation or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it. Optimism surely fuels success and happiness.  對于開心的人來說,玻璃都一直是半滿的。每當你面對一個挑戰時,如果你傾向于想象最壞的想法,那就自我轉換這種情況。告訴你自己一個狀況中的好處或者你從中學到的東西。樂觀肯定能驅動成功和幸福感。  16. Love unconditionally.  無條件的愛。  No one is perfect. Accept yourself for all of your imperfections. And do so for others. Loving someone unconditionally does not mean that you need to spend all your time with them or help them figure out their problems. Unconditional love means accepting people as they are, and allowing them to find their own ways, at their own pace.  沒人是完美的。接受你自己所有的不完美。也要這樣對待別人。無條件的愛一個人并不意味著你要花所有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或者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無條件的愛意味著接受真實的他們,以他們自己的步伐,讓他們自己摸索。  17. Don’t give up.  不要放棄。  Unfinished projects and repeated defeats inevitably dampen one’s self-esteem. If you’ve made up your mind to do something, see it through. Don’t give up until you succeed. Remember, failure is temporary but defeat is permanent. And defeat only occurs when you give up.  沒有完成的方案和不斷的失敗不可避免的會削弱你的自尊。如果你決定做某事,做完它。在成功之前都不要放棄。要記住,失敗是暫時的,打敗的永存的。只有當你放棄的時候,你才會被打敗。  18. Do your best and then let go.  做最好的自己,然后放手。  Everyone has limitations, and things don’t always turn out to be what we’d like them to be – despite our efforts. So always give your best, and then let go. Let events run their course. When you’ve done your best, you’ll have no regrets.  每個人都有局限性。而且有時候盡管我們很努力做一件事情,但是總會事與愿違。所以做最好的自己,然后放手。當你盡了全力,你就沒有遺憾了。  19. Take care of yourself.  好好照顧自己。  A healthy body is the key to happiness. If you have poor health, it’s very difficult to be happy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So make sure you eat well, exercise and find time to rest. Take good care of your body, your mind and your spirit.  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幸福的關鍵。如果你身體不好,你無論如何努力,都很難快樂。確信自己吃得好,做鍛煉,找點時間休息。好好照顧你的身體,大腦和精神。  20. Give back.  學會給予。  Doing good is one of the surest ways to feel good. According to Harvard, when people do good, their brains becomes active in the very same reward center that is stimulated when they experience other rewards. So it’s not a surprise that people who care more about others are happier than those who care less about others.  做好事是最能確保你心情好的方法之一。根據哈佛,人們做好事,他們的大腦變得活躍,就好像當你經歷別的獎勵時,大腦所受的刺激。所以,那些關心別人的人要比不大關心別人的人更開心。 心理學上22條關于生活、情緒與交往間的習慣 有哪些生活小習慣,慢慢地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或者生活 誤導孩子一生的20個壞習慣,真后悔沒早看到分頁:123


苗栗地磚空心隆起高低不平修復
【桃園地板破裂修補速度快】 苗栗地磚膨拱翻新費用 新竹地磚凸起爆裂翻新費用

arrow
arrow

    j86uws6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